包裝設計使產品走向文化性
2016-08-10
包裝走向極致不可取在談到目前食品等商品包裝大戰現象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博士生吳衛分析,商品經濟中包裝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是非物質的,形而上的,它將物質的、形而下的產品、用品甚至廢品經過包裝變成商品。商品使產品———包裝、物質的———非物質的力量交織在一起,在流通中展現多姿多彩的靈光,給日常生活增添了一道道風景線。包裝本身是一項古老的活動,出現商品交換以后人們通過它使食品保存得更久,并使遠距離運輸中商品破損率降低。進入工業社會后,市場經濟的商品周期縮短了,同樣是一種屬性的產品,由于廠家、公司多,包裝也打上公司的文化特征,市場競爭,價格大戰迫使商家不斷更新換代產品,不斷地變換包裝,為了賣出去,為了打敗競爭對手,有的產品甚至被包裝掩蓋了其真正的功能和價值,產品大戰成了包裝大戰。當這些商品閃亮登場出現在超市柜臺中時,現代包裝中的商品到底是靠產品功能還是靠包裝給人們帶來真正的滿足,人們開始迷惑了,現代包裝的概念混淆了。包裝的附加價值更加突顯出來并走向極致,甚至越來越背離現實生活的軌道,出現了大量的“花”而不實的包裝商品。包裝使產品走向文化性或“儀式性”的商品,其包裝已經人格化了,富含了人文的層面。中國是一個禮儀的社會,中國人更愛面子,包裝當然成了商品的臉面,也成了購禮者和受禮者的臉面,人們通過商品包裝來攀比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并通過商品的包裝檔次來判斷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評價地位和傳達的尊卑關系,包裝此時確實真正成了“儀式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