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與包裝,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上,是兩個互相融合的互動產業,相互促進,結伴發展,相映生輝,酒是產品,包裝后成為商品,進入流通領域。走進市場,你就會被品種繁多的品牌所沖擊:國家名牌、地方名牌、廠家名牌、老名牌、新名牌...琳瑯滿目。紅的、綠的、白的、黃的、黑的、金的,花花綠綠的強烈色彩刺激著消費者,再加上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各式各樣的包裝盒子,整整齊齊的排對列陣。這些包裝都各有各的特點和“氣派”,其中不乏漂亮大方出類拔萃的,尤其是名牌酒瓶的樣子,透明的玻璃質地,陶釉的光彩照人,粗粗動人的“身段”(造型)更是藏而不露,“深閨待字”(待售)。但是多數包裝盒象一個面孔,構圖大同小異,且以幾何形塊面分割較多,色彩類同,非金即銀,好像不如此便不足以顯示其豪華氣派。結果在貨架上就出現了這樣的局面,包裝與內物嚴重失調,低價位酒的包裝與高價位酒的包裝,國家名牌與非國家名牌酒的包裝格格不入,給消費者造成誤導和逆反心理。
關于酒瓶現今市場上分為兩大類,一位玻璃瓶,以為陶瓷瓶,就材質而言,前者是透明、晶瑩照人、華麗高檔;后者釉色可人,高貴典雅。但由于造型不同,會產生出格調高雅、富麗、豪華、粗獷,精細、樸素、敦厚、玲瓏、笨拙等各種感覺。消費者對此就有好、壞、美、丑的評價。有時還附加對酒廠企業文化素質的貶褒。然而不少舊廠出品的酒,牌子不同,可瓶子確是一模一樣,你裝我灌,貼上標簽就出廠。這種沒有創牌子的思想,沒有知識產權意識,沒有專利登記的包裝容器,泛濫成災。難怪這些產品市場打不開,效益低下,其癥結之所在,是根本沒有打算創牌子。一個釀酒企業,要在市場上站住腳,必須爭創名牌,站在企業文化的高度,狠抓酒的內質和酒瓶造型及包裝設計,搞出自己的名堂出來,獨樹一幟。摹仿、追“星”都是沒有出路的。只有創新,才能“獨標高格”。在思想感情上,在文化素質上、要占上風,站得高、方能看得遠,出品也就不凡。產品在市場上會經久不衰,立于不敗之地。
酒的包裝一定要有個性特色和產地特點。酒的銷售范圍廣泛,而我國優質酒產地多在水質優良的山區,貴州茅臺、瀘州老窖、山西汾酒、鳳祥西鳯,三峽的三峽醇等,都是老窖名泉。不少包裝看不出產地(如貴州茅臺包裝設計、瀘州老窖包裝設計、山西汾酒包裝設計、鳳祥西鳯包裝設計,三峽醇包裝設計等),或者不明顯,體現不了當地酒的文化內涵。一律的幾何圖形,塊面分割,或著金板紙加品名,這種形式也無可厚非,但缺少了自身產地的特點,這種包裝多了,也就沒有自己的牌子了,被無特點的海所淹沒,這個牌子,乃至這個廠也就隨之消失。況且人類正跨入一個全球溝通和全球競爭的時代。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都具有很強的世界性,日益向國際化發展。商店的酒柜上,洋酒和國酒并駕齊驅,在一條競爭線上,琳瑯滿目,爭相斗艷。只有越具有個性化、地方化、民族化、人性化的包裝才更國際化,才能被世人所認同。汾酒盒上有杏花村,景陽崗酒的武松打虎,宋河糧液上的清明上河圖,三峽醇包裝上的長江三峽圖,皆有畫龍點睛之妙。茅臺酒沿用的是老包裝,一兩百年,是習慣性包裝,名牌包裝,它的包裝本身就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出了山區人的樸實豪放性格。
2025-07-15
2025-07-15
2025-07-14
2025-07-14
2025-07-12
友情鏈接